中油因實施「油氣凍漲」,導致虧損飆升。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,截至4月底時,累計虧損已達751億元、超過中油半個資本額,將於今(18)日董事會上討論如何因應,包括活化資產、資金調度等方式,並加速處理國外礦區等來進行。
全球天然氣價格在今年3月時,每百萬英熱單位(mmbtu)價格一度飆破70美元,是2021年初時的七倍以上。
中油因實施「油氣凍漲」,導致虧損飆升。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,截至4月底時,累計虧損已達751億元、超過中油半個資本額,將於今(18)日董事會上討論如何因應,包括活化資產、資金調度等方式,並加速處理國外礦區等來進行。
全球天然氣價格在今年3月時,每百萬英熱單位(mmbtu)價格一度飆破70美元,是2021年初時的七倍以上。
馬來西亞DNeX集團17日宣布,與鴻海子公司BIH簽署合作備忘錄(MOU),雙方計畫成立合資公司,將在馬來西亞建造12吋晶圓廠,新廠預計每月生產4萬片晶圓,鎖定28奈米及40奈米製程。
DNeX表示,此合作有助於集團和國家在半導體技術取得飛躍進步,新晶圓廠不僅強化DNeX在半導體代工領域的地位,也將帶來多種經濟效益,同時亦符合國家發展策略。
富邦金控17日公布最新前十大股東名單,除了首度入榜的合家投資有限公司以1.19%持股擠下原本排名第九大股東的勞工保險基金,其餘大股東持股均不變。
富邦金控近年來前十大股東名單變化不大,近幾年來除蔡明興、蔡明忠以及其家人持股,台北市政府、新制勞工退休基金、勞工保險基金與新加坡政府投資專戶都曾入列十大股東之列。
今年以來外資鉅額提款台股,指數下跌2,317.8點,跌幅12.72%,不過投資人對台股不離不棄,尤其特別偏愛大型權值股,台積電小股東今年新增41萬餘人,居台股之冠,惟台積電今年跌15.45%,小股東勇者無懼,愈跌愈買。
今年因美國升息、俄烏戰爭、通膨升溫,資金回流美國,美元指數頻創高峰,外資被迫減碼新興市場持股,今年已提款台股7,846億元,台股指數失守萬六,外資對台股持股降至四成,16日為40.6%水位,在四成的邊緣遙遙欲遂。
上市櫃首季財報出爐,受益訂單強勁及新台幣貶值優勢,每股稅後盈餘(EPS)較去年第四季成長的個股高達926檔,占比過半,其中陽明(2609)、富鼎(8261)等13檔個股更有連六季以上成長表現。
今年首季受惠新興科技應用與數位轉型蓬勃發展,及地緣政治變化引發的供應鏈板塊轉移,台灣累計前3月出口值達1,209.3億美元,創下歷年單季次高,產業淡季不淡,搭配漲價效應,及新台幣單季貶值9.32角,出口導向企業持續受惠。
麥當勞繼今年3月關閉俄羅斯所有門市後,16日宣布將出售俄羅斯事業,包括當地850家門市共6.2萬名員工,放棄經營30多年的市場。加入可口可樂、百事可樂、星巴克等知名全球品牌抵制俄羅斯的行列。
麥當勞表示:「烏克蘭戰爭引發的人道危機,再加上俄羅斯經營環境難以預測,促使麥當勞決定不再持有俄羅斯事業。」
台股接連遭匯豐、高盛、瑞信證券降評,MSCI明晟又調降台股權重攪局,市場再度拉響主動與被動型資金恐出逃的警報,歸納外資圈最新基本面研究觀點,瞄準半導體權值股、千金族群必須奮力反彈,方能助台股一臂之力,化解連續性破底危機。
台股在MSCI明晟半年度調整中,於MSCI全球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由15.67%下調至15.56%,於MSCI亞洲除日本指數權重由18.01%下調至17.9%,雙雙遭調降0.11個百分點,也是連13降,將引動部分被動型資金於生效日進行調節;金管會估計將影響的資金量約為90億元。
面板大廠群創將在六月二十四日舉行股東常會並改選董事,公司公告的董事候選人名單中,四席董事、五席獨董全由自然人擔任,鴻海集團並未參選,是群創自二○○三年成立以來,鴻海集團首度撤出群創董事會,震撼業界。
鴻海集團目前透過旗下鴻揚創投掌握群創兩席董事,此次群創改選未見鴻海集團推派所屬勢力參選,時值面板景氣反轉之際,鴻海集團退出群創董事會,引發外界產生「淡化鴻海色彩」聯想。至昨日截稿前,無法取得群創回應;鴻海對此也沒有回應。
升息風暴席捲金融市場,金控集團今年首季海外投資大失血,帳上損益由紅翻黑,未實現虧損一口氣飆升到2448.6億元、創有此統計來最大帳上虧損額,前十大海外市場全軍覆沒,大陸市場虧500.6億元居冠,美國市場虧384.1億元次之,金管會已緊盯金控集團風險並列今年度金檢重點。
法人說,今年首季受俄烏戰、高通膨、急升息,讓股市大跌、債市殖利率大彈,金控最大投資部位的壽險子公司,更出現逾千億元的未實現損失,加上投資俄債減損,導致金控投資部位出現巨大評價損失。
貨櫃三雄第一季獲利全數再創新高,除了長榮(2603)1013.6億元、萬海(2615)406.12億元外,陽明(2609)公布第一季財報,單季稅後淨利突破600億元,達605.77億元,再創歷史新高,每股盈餘17.35元,貨櫃三雄首季海賺超過2000億元。
陽明第一季營收1067.04億元,年增71.32%,營業毛利753.15億元,年增137.36%,毛利率70.58%,營業利益723.05億元,年增148.58%,稅後淨利605.77億元,年增147.08%,每股盈餘17.35元。
為健全房市交易、抑制投機客炒房,央行自109年起連續4度推出選擇性信用管制,市場也觀望央行是否會有第5波動作。央行送交財委會的報告也露出端倪,指出當前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大致穩定,但仍居高,央行不動產貸款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「尚有精進調整空間」,意旨很可能再祭出下一波管制。
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將於12日赴立法院專題報告,據央行提供給財委會的書面資料指出,去年國內物價已走高,今年俄烏衝突加劇全球通膨壓力,預測機構估今年台灣通膨率2.7%,雖較美、英、澳、歐等溫和,但「輸入性通膨壓力加劇」,央行基於維持物價穩定的法定職責,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立場。市場解讀,央行6月理監事會議再升息的機率高。
楊金龍12日將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「我國央行是否跟進美、歐、英、澳等國採行包含升息等貨幣緊縮政策,並調整房地產市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」專題報告。
蘋果Apple公司痛失全球市值第一名寶座!美股昨晚再度大跌,尤其是科技股領頭羊蘋果公司重挫逾5.18%,市值跌破2.5兆美元大關,一天就蒸發1290億美元(相當於台幣3兆8300多億元),將全球市值第一名寶座讓位給沙烏地阿美(Saudi Aramco)能源公司。
三圓建設董座王光祥10日首度以新大同公司董事長、尚志資產董事長的身分,公開現身,除宣示主權,發表旗下「大同莊園二期」正式上樑,預計明年完工交屋貢獻業績之外,也強調集團坐擁46萬坪的資產,將積極開發,目標每年推案至少100億元。
昨天王光祥第一次以新大同掌門人之姿,與「代銷天王」海悅國際董事長黃希文,主持自家建案-新北市土城「大同莊園二期上樑典禮」,總銷25億元,為子公司尚志資產投資興建,海悅國際代銷,預售時已完銷,預計2023年完工交屋挹注,可貢獻母公司獲利。
貨櫃三雄憑營運績效力抗大陸封城影響,4月總營收不僅連九個月突破千億元大關,也居歷史第三高。繼長榮、陽明4月營收分別繳出年增102.52%、69.9%,寫歷史第三高、次高佳績後,萬海航運10日公布4月營收247.46億元,月增1.78%、年增65.65%,也寫歷史第三高。
總計,長榮、陽明、萬海4月總營收達1,178.2億元,僅次於今年1月總營收1,249.4億元、3月總營收1,208.4億元,其中1月逢農曆年節出貨旺季,3月陽明、長榮運力增加,萬海有東南亞農產品出口加持,由此看即使4月遭逢大陸封控影響出貨,貨櫃三雄營收仍寫史上第三高,顯見海運運輸需求持續強勁,支撐運價高檔盤整。
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(2330)10日召開董事會,通過2022年首季財報及盈餘分派案,決議擬配發每股現金股利2.75元,盈餘配發率約35.17%。公司訂9月15日除息交易、9月21日為配息基準日,將於10月13日發放股利。
台積電2022年首季合併營收4910.75億元,季增12.07%、年增35.5%,營業利益2237.9億元,季增22.44%、年增48.66%,毛利率55.6%、營益率45.6%,歸屬母公司稅後淨利2027.32億元,季增21.96%、年增45.13%,每股盈餘(EPS)7.82元,全數改寫新高。
開發金(2883)公布4月稅後獲利為15.5億元,累計前4月份稅後獲利112.24億元,每股盈餘0.67元。 整體金融市場持續受烏俄衝突及通膨等外在因素影響而呈現震盪,開發金4月份營運主要獲壽險、銀行兩大業務動能支撐,子公司中壽本業營運穩健,投資操作平穩,4月份稅後獲利19.39億,累計前4月稅後獲利107.76億;凱基銀受惠於利息收入等核心收益貢獻,4月份稅後獲利為4.3億,累計前4月稅後獲利17.88億;凱基證4月稅後獲利為2.12億,主要來自經紀及債券業務,累計前4月稅後獲利為16.56億;開發資本因投資部位評價波動影響,4月稅後損失3.28億,累計4月稅後損失為8.99億。
開發金表示,近期金融市場因通膨、美國升息以及企業獲利展望呈現波動;此外,預期烏俄戰事衝突短期內難以落幕,將持續落實風險控管機制與相關防疫措施,以降低營運波動。